路过富民杀猪饭
□箫寒
一、当年路过富民
每次到富民,都有一种路过的感觉。因为早在40多年前,我和同事率领一帮民工,徒步从武定赶着一大群牛和羊上昆明时,真的只是路过富民。
还记得那天晚上借宿在者北,当我们把牛羊赶进租用的圈里,安顿好后,民工们忙着做饭。而我却独自一人出门,听到龙纳河水哗哗流淌的声音,我便走上那座大桥,四处眺望。正是做晚饭时间,周围的青瓦房里正在冒着蓝色的炊烟,从早到晚,赶羊吆牛走了一天,我突然感到肚子饿了。何况看到炊烟,我想到的是当年上山下乡在农家吃饭的感觉。
忽然听到同事大声喊我,饭已经做好。我随同事进屋,天大的一锅白菜已经煮好抬上桌,没有一丝油水,只有一个土碗里盛着些辣子盐巴蘸水。两天前在禄劝县食品公司吃过的油荤,早已被刮得干干净净,而眼前这些蔬菜和蘸水还是房东免费提供给大家的。虽然没肉没油,但那天的那顿饭吃得特别香,端起大碗,哗哗哗扫进去不知几碗。
大约过了20多年,富民县成了昆明菜篮子工程的基地,规模化生猪饲养场和千家万户的蛋鸡生产办得红红火火。由于业务关系,我得以经常路过富民。每次路过,都得到县食品公司的盛情款待,可以说,县城各大酒店饭店的豪华餐饮都吃过也醉过,而在我的脑海里,始终忘不记的,还是当年者北农家青瓦房里袅袅炊烟下的那锅清水煮白菜。我提出想吃一顿农家饭的要求,接待方的同志笑着说:“富民是春城的后花园,农家乐饭店多得很嘛!”然而,当我们吃过了多少农家乐,虽然比宾馆的味道好了不少,但这种商业化了的农家乐,无论如何还是吃不出真正的青瓦房里袅袅炊烟下面的农家风味,我的感觉依然还是路过。
二、马小凤彝家杀猪饭
这一天终于来了!
那天与富民作家黑马老师共进晚餐,他突然接到一个微信,打开一看原来是吃杀猪饭的邀请。刚刚凑过去要看,我的微信也响了,竟然是一模一样的邀请。原来,《掌阅富民》群里一个叫马小凤的彝族小姑娘,还在罗免中学民族班读初三,她家定于周末杀猪,正在逐一邀请各位老师赏光。我是什么时候与这位彝族小姑娘加的微信,一时也想不起来,还真不好意思造次。而黑马老师却说:“来吧!富民的彝族同胞都十分好客,顺便我带你们参观下这个风光秀丽的彝族山村。”
持续天晴一周,到了周末却突然阴云密布。然而当我们从昆禄公路岔进乡村公路不远,一汪清澈的碧水映入眼帘。清水河是螳螂川左岸的一级支流,属长江水系,河流发源于禄丰县蛤蟆塘东南部山箐,而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映着老青山倒影的兴贡水库。
清河村位于水库旁陡峭的山坡上,昔日的青瓦房大都已经被现代钢筋混凝土楼房替代。马小凤家的楼房是村里最早建的,比13岁的小凤还在大出两岁,小凤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兽医,为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,近年来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种养植的合作社,每天四处奔波,忙得不可开交。
别看马小凤姑娘小小年纪,在我的眼中其实就是个小朋友。她不仅在学校里品学兼优,在清河村里也是难得的热心人,为了把家乡建成鲜花盛开的村庄,假期里,小凤曾号召同龄人自己动手,在村旁的山坡上撒下格桑花种子,国庆节期间,格桑花开放得漫山遍野都是,吸引了大量前来乡村游玩的城里人。
小凤的妹妹小蝶,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学生,大方地向我们介绍说:“爸爸是兽医,妈妈在家养着124头猪,今天宰杀的是专门为请吃杀猪饭而准备的,有两百五、六十公斤,现在猪圈里还剩余123头继续养着。”
走进马家小院,小凤的舅舅作为主厨,正带领大家忙活。猪是天不亮开始就宰杀好的,场院桌子上,早已摆满了抖好的猪肉。忽然看到一块项圈肉,白条猪肉劈半前,取自猪脖子上,刚好是一个圆圈,而且已经拴好了晾晒的绳子,我忍不住激动就冲将上去用手提起来,被身后的摄影师们咔嚓拍了下来。
很显然,这是要腌制成上好的老腊肉过春节的,这是计划经济年代极为少见部位,按当时购留各半的规定,一头猪完成任务要砍一半卖给食品站,剩下的一半就形不成圆圈了。我不知道项圈肉在彝族风俗的用途,但我清楚地记得,我当年下乡的地方,这种腌制好的项圈肉是春节期间孝敬丈母娘的最佳选择,圆圈越大,就说明越猪大,也就特别有面子。然而,在那吃饭都成问题的困难年月,纯用猪草撒点粗糠喂出来的猪,能有80公斤达到收购标准就已不错,再砍去半边,还上哪里去找圆圆的项圈肉,整不好连媳妇都讨不起,哪来的丈母娘可孝敬。
吃饭了,中午的一餐,虽说是随便点,可新鲜猪肉做成的佳肴已经摆满了一大桌。中间是一大碗砣砣肉,五花肉切成红烧肉式的砣块,基本是白水煮成,旁边配着一碗红红绿绿用辣子和各种香菜伴成的蘸水,用筷子夹起一砣,肥肥的还闪着亮光,轻轻地放进蘸水碗里打个滚,再入口时,因为蘸水的作用,这砣一咬就冒油的老肥肉,肥而不腻,任何人都能甩个两三砣才过瘾。小凤舅舅的厨艺果然了得,大锅炒出来的猪肝和小炒肉也嫩到入口即化的水平,由于味道不错,吃完了又抬来大盆用勺子添上管够。再加上排骨炖萝卜、腌菜炖血旺、苦菜……等菜品,真正的杀猪饭还未正式开始,不知不觉就甩进几大碗。
我们一个个挺着滚圆的肚子,打着饱嗝,在马小蝶的带领下,去水库边遛弯消食,然后又在陡峭的山坡上爬了好大一阵,好不容易才把中午的美食消化完,正宗的杀猪饭又开始了。
除了中午吃过的彝家风味小炒肉外,虽然主打菜与云南其他地方的八大碗大致相同,基本上还是红烧肉、凉白肉、千张肉、油炸排骨等。但彝家的红烧肉配上了茨菇,一种特有的清香,不仅使红烧肉的香味变得更加独特,更重要的是,在中医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盛行的今天,茨菇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食品,想不到彝家杀猪饭也吃成了健康美食。在往旁边看,切得整整齐齐凉白肉,旁边的蘸水味道也非常独特,除了常用的辣子之外,还有许多我说不出名字来的绿色香菜,一看就是才从地里采摘而来,吃在口里的感觉是那样的爽口而又开胃。而那碗有着多种叫法的千张肉,垫底的冬菜,原料是彝家山坡上自家种的苦菜精心腌制而成,味道也非常特别。……当然,除了以肉为主的硬荤大菜,还有两碗来自山野的菜肴更加特别,一碗是土鸡炖马刺根,彝族山村饲养的土鸡自不必说,而马剌根则是一种生长在大山深处的野生中草药材,具有清热祛毒的功效,吃在口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,不仅是美食,在冬季还是一道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药膳。还有一碗地莲花炖排骨,好像在河谷里还是寺庙里见过,只觉得花开得黄灿灿的非常好看,想不到居然也变成了一道美食,也许还是一道药膳。
天黑时分,我们吃饱喝足准备返程,小凤的父亲马医生热情地逐个与我们握手道别,这位年轻的彝族汉子反复说的一句话是:“欢迎再来,这回认识了,明年杀猪还请大家再来,要像回自己家一样!”
三、四达居士家再吃杀猪饭
正值宰杀年猪的黄金时节,刚刚吃过清河彝家杀猪饭,第二个周末又接到了邀请。这一次是网友临风教授他们昆工的一位学生家里,早早地就发来地址链接,我们是沿昆武高速下午才赶过来的。原以为不认识这位九零后主人,经教授介绍后得知,他们家父子两代都曾经是黑马老师的学生,便连忙扫二维码加微信,结果一扫才知,原来我们很早就在《掌阅富民》作者群里加过好友,虽然未曾见面,但早在群里交流已久,他虽然是理工出身,但我们却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写作,早已算是老朋友了。
四达居士家位于昆禄公路旁的站上村,我们才进家喝了几口茶,杀猪饭就开席了。与上周不同,今晚是纯正的汉族杀猪饭,但由于相隔不远,其实与大多数山区半山区的做法大同小异。小炒肉是必不可少的,但配上了绿色的青辣子和黑色的木耳,体现出了中华美食注重色香味齐全的特点。粉蒸肉是用红薯垫底的,千张肉垫底用的也是地道的农家冬菜……。也许是杀猪季节大肉吃得多的原因,一道炖酸菜最受欢迎,一桌人就着红红的杨梅酒,不知添了多少碗。
席间,同伴郑重地介绍说我当过老食品采购员,当年曾经赶着牛羊从这里路过着。问是哪一年?我说1974年,而且曾在下面不远处的者北住过一晚,四达居士惊奇地说:“那太遥远了,我父亲是1973年的,更不要说我了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当时的公路就从我们家门口路过。”
是啊!几十年光阴就这样一晃而过,当年路过富民时,我还不满20岁,就和眼前的这位四达居士差不多。思绪忍不住又往回倒流,当年的青瓦房,当年的袅袅炊烟,还有那一锅清水煮白菜,已经清晰地定格在记忆深处。而在眼前,连续两个周末的杀猪饭,使我找到的不再是路过,而是一种回家的感觉。虽然青瓦房越来越少了,甚至袅袅炊烟也不多见了,但我却切切实实坐到了真正的农家里,吃上了地道的富民农家杀猪饭。
|